【兩會聲音】代表委員熱議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4-03-09 發布來源:新華社、《光明日報》

習近平總書記3月5日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何為新質生產力?3月1日人民日報理論版發表的文章《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和發展重點》這樣表述,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紛紛就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建言獻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所長羅先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在于發揮創新的源動力作用,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為了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樹”,迫切需要加強原始創新,發展“從0到1”的根技術。

根深葉茂,本固枝繁。根技術是指可以衍生、支撐整個技術領域根系發育的根本性、基礎性技術,是支撐重大產業發展的原創技術。根技術是“科技樹”養分的源泉,直接決定了不同技術簇及產業集群的發展高度。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迫切需要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根技術。通過培育緊密關聯的根技術體系,形成面向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技術鏈,催化戰略性產業集群,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校長施大寧: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必須牢牢抓住這個核心要素,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

在創新人才培養上,要加強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和企業創新真實場景、人才需求的深度融合。在創新平臺建設上,要支持高水平創新型企業與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國家科研機構聯合承擔國家實驗室平臺建設。

在基礎研究戰略引導上,高校要發揮優勢,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的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打破學科專業壁壘,瞄準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

中國電科第三十二研究所副總工程師施華君:數字經濟與高質量發展具有耦合性,是賦能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力量。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需要打造工業數字基礎設施,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提升數據整合產業創新能力,以產業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建議加強政府牽引,制定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建立健全數字化轉型的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和合作;建立跨城市群的聯動機制,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和交流;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建立財政支持的監督機制;加強數字化轉型創新平臺建設,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數字化轉型提供強大的技術和人才支撐。

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在于創新,包括科技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等,其中科技創新是關鍵,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在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幾個核心環節,首先是市場定位與需求分析,在研發初期就深入市場進行調研,明確技術應用的行業領域、市場規模和競爭態勢,確??萍汲晒c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再者,需要產學研深度融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之間需要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形成創新鏈條的有機銜接。此外,還需要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導。例如,設立專項資金支持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并通過稅收、貸款等優惠政策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科技創新活動。






圖片來源| 東西南北雜志社

(聲明:本號所發內容僅作為信息傳遞之目的,版權歸創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