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實現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有效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
近年來,吉林省持續強化人才培養引進機制,依托深厚的科教資源建強平臺載體,源源不斷激發科技創新動力,驅動科創成果在吉林落地開花,加速推進教育、人才、科技、產業一體化發展,持續增強吉林振興發展的決心與信心。
近日,吉林日報刊發《我省大力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產業一體化發展》一文,深刻闡述了我省推進人才強省戰略的舉措與實踐。
文中提出:
在政策制定與實施方面
近年來,我省研究制定了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激勵政策持續迭代升級,從1.0版提升到3.0版。出臺了人才分類定級評定、安家補貼、子女就學、配偶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構建了“1+N”人才政策體系。人才政策實施以來,共有1.69萬人完成人才分類定級,獲益人才累計超過3.6萬人次。
在科技賦能產業升級方面
我省實施了“揭榜掛帥”制度,把科研中需要的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張出榜來,英雄不論出處,誰有本事誰就揭榜。目前,吉林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等單位已成功揭榜。同時,從高校院所選派科技人才“一對一”入駐企業兼任“科創專員(科創副總)”,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目前,4批來自73家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創專員(科創副總)已到崗開展工作,覆蓋全省9個市(州)630家企業。同時,我省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各高校依托汽車、農業、冰雪、電影、醫療等產業進行全方位布局,扎根黑土、服務吉林,助推區域經濟發展,成果豐碩。例如,吉林大學與中國一汽于2019年7月共同成立了紅旗學院,以期培養更多面向汽車“新四化”的復合型創新人才。
在產教融合促進協同發展方面
為了讓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我省各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破解難點,疏通堵點,努力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產業的良性循環。
——2023年完成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獲批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推動高??蒲信c企業需求精準銜接,整合省內“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資源建設聯合體;
——圍繞重點產業布局,探索建立高等研究院,組織高校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和企業組建新質生產力研究聯盟;
——構建“企業出題、政府立題、高校解題、市場閱卷”政產學研用合作模式;
——建設校企聯合技術創新實驗室291個,力促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為中小企業賦智;
——長春理工大學與長影集團合作,承擔科技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大型正交多幕特種電影集成技術及應用”,項目成果產生了上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吉林動畫學院研制的7項地方標準,填補我國動畫相關技術標準的空白……
此外,我省還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裝備制造、光電信息等多個新興產業產值實現了快速增長,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初見成效。
圖片來源|東西南北雜志社
(聲明:本號所發內容僅作為信息傳遞之目的,版權歸創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請及時聯系刪除,謝謝。)